- 《金融机构产品适当性管理办法》强调“卖者尽责、买者自负”,推动金融机构严格履行适当性义务。
- 该办法要求金融机构提供适合客户的产品,并对脆弱客户群体给予额外关注,促进营销模式转型。
- 对银行理财行业将带来合规成本上升,但也有助于提升客户数据质量和产品设计能力。
- 风险提示包括A股市场表现对理财资金入市的影响及更严格适当性管理对中高风险投资者占比的潜在影响。
核心观点22025年7月11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公布《金融机构产品适当性管理办法》,将于2026年2月1日起施行。
该办法强调“卖者尽责、买者自负”的原则,推动金融机构严格履行适当性义务,确保将适合的金融产品通过适当渠道销售给合适的客户。
此办法延续了2018年《资管新规》的要求,旨在打破刚性兑付,严格规定适当性强匹配,并禁止不当销售行为,特别关注脆弱客户群体。
该办法的实施将促使金融机构转型,从简单的产品收益推向风险收益匹配,提升投资者教育,确保投资者在充分了解信息的基础上做出决策。
同时,投资者也需对自身的风险偏好负责,选择合适的产品。
对于银行理财行业而言,适当性强匹配原则将增加合规成本,尤其在信息系统和人力资源方面。
然而,客户数据质量的提升将有助于增强产品设计能力。
总体而言,“卖者尽责、买者自负”有助于明确理财产品买卖双方的权责,推动中高风险理财产品的增加,提高权益类投资占比。
风险提示方面,A股市场下半年的表现可能影响理财资金入市的速度,而更严格的适当性管理要求可能会影响中高风险承受能力投资者的比例。